今天看有人討論關於“內心活動太多的小說如何動畫化”的問題,還拿《我的青春戀愛物語果然有問題》做了例子,認為心理活動刪減太多影響了觀感。
小說與動畫的載體決定了其表達方式的側重不同,大量使用獨白,毫無顧忌地描寫人物活動,這些在小說中司空見慣的描寫,在動畫中卻是非常奢侈的用法,不到萬不得已一般會避免使用。
對於心理活動的處理,最常見最基礎的手法大概就是“畫外音”了,簡單來說就是把獨白當旁白用,使用得當有助於營造氛圍,很多動畫或者動畫電影喜歡用這種形式的獨白作為開場。畫外音不會實質性的干涉故事,也不會限制畫面的自由度。但缺點是使用的時機比較有限,多數情況下只能用在首末或者幕間。
《冰菓》算是個用得很好的例子,畫面通過對比傳遞出的孤獨感只是一方面。這段畫外音式的獨白,在鏡頭進入到室內後,與對話內容無縫銜接,實現了一個很巧妙的場景過渡。
有一些迫不得已的情況,角色的內心活動會以台詞的形式說出來,處理的不好很容易變成所謂的“強行解說”。
不管是不是改編作品,這種強行解說都只適用於少數情況。碇真嗣說出“不能逃避,不能逃避,不能逃避”的內心想法時,我們知道他正處於一種崩潰且歇斯底里的狀態,但是如果一個正常人把心理活動念出來,就只會讓人覺得奇怪了。
當然,其實不完全依賴文本,將重心落在畫面上,這種表達方式才是動畫獨有的魅力。說到這方面又要提起老生常談的演出技巧了。用鏡頭語言來暗示人物內心活動的案例很多,基本上每個厲害的導演都會那麼一兩招。
比如《戲言》的最後一集,將男主面對完美解決問題的哀川潤時,的不解、自卑、想要放棄又無路可退等感受,抽象成了一座火山口。釋懷之後,火山又變回了城市的樣貌,將小說文本抽象為大量不存在的景象,估計是“新房風”的特權了吧。
另外,其實動畫的改變也不必完全拘泥於原作,為了體現原作的優點而捨棄了動畫這種載體的優勢是得不償失的。比如《超自然九人組》原作是多視角的第一人稱作品,這種創作方式本身就利於表現不同人物內的心活動,如果真按照這樣改,作品會鬆散不堪。導演石黑恭平明顯是解開了束縛,做出了自己的風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