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插圖不針對任何作品)
經常有朋友會問我,T哥,為啥某某番我覺得不怎麼好看呀,人氣好像也不高,查了一下銷量也不好,為什麼可以接二連三出續作,有的甚至都出到第三作第四作了。
這裡我想說,拋開主觀認為“好不好看”的因素,如果你查了它的銷量都不好,但依然可以出續作,那還是有它其中的深刻原因的,這和日本動漫產業的環境有關,也和日本動畫的盈利方式有關。
動畫背後的牽扯的利益非常多
這要從日本動畫製作的“製作委員會”制度說起,日本絕大多數的動畫片不是由一家公司承擔,而是由承擔了這部動畫製作的相關企業一起聯合成的投資集團,“製作委員會”來共同承擔,例如,動畫的具體製作,由動畫製作公司負責,動畫的播出,由電視台負責,動畫的影像化由音像公司負責,動畫的配音,由影響公司負責,動畫的音樂由音樂公司負責,而動畫的作品原作,可能是小說、漫畫的出版社,而相關的遊戲產品可能由遊戲公司負責,這些公司全有機會參與到動畫項目的投資中來,並且分別獲得和自己涉及的領域有關的利益;
這樣,每一家公司不僅可以佔有自家的擅長領域,還能僅出資較少的部分就成為一個項目的“股東”,降低了動畫項目投資的風險。
這種“製作委員會”制度,據說是在1995年《新世紀福音戰士》成功之後才廣為流行,沿用至今,這種方式我個人認為,也是促使日本動畫、動漫產業急速發展的一大殺手鐧,降低了風險後,明確了不同參與的企業利益後,大大增加了大家投資動畫項目的熱情,也讓動畫項目越來越多,最終把電視動畫商業化做到了一個高峰,做到了別的國家無法比擬的高度,才有瞭如今日本電視動畫的產業成熟度;而一部動畫作品成功後,其背後獲益的公司真的是整個鏈條的獲益,剛才提到的,參與製作的公司企業都有可能大大獲利;
這樣,就可能出現一個情況,就是“我們認為動畫不成功,但某些環節可能盆滿缽滿”,那它,就有繼續被投資的價值。隨便舉個例子,例如《高達創戰》系列,很多人吐槽就是一個低幼的系列,不好看,沒有高達系列的味道,但卻可以一連二連三連的不斷出續作,很顯然,負責模型玩具的廠商萬代在這部作品中靠“模型玩具”受益了,自然願意不斷出錢製作續作,它可能成為整個製作委員會的主導,只要這個系列能為它帶來利益,哪怕動畫片本身賣得暴死,口碑差,它一樣,可以出續作。
動畫盈利點未必是動畫本身
動畫的盈利點未必是動畫本身,這一個觀點其實和上一段的最後提到的例子是相同的,這裡做一些補充,一部作品動畫化,它可能是帶動了原作的銷量,從而帶來了別的方面的收益,例如某部異世界轉生作品,包括我自己在內很多人的評價都是,“一般般”,但因為動畫播出後,它原作小說銷量提升了3倍,原作小說改編的漫畫銷量提升了5倍以上,一下子成為大熱作品,可以說,因為動畫帶動了原作的銷量,這可能是大部分輕小說或者漫畫改編動畫的主要盈利。
這就是為什麼我要先說製作委員會制度的原因了,為什麼漫畫盈利,動畫卻能出續作?這就是因為參與動畫製作的獲利企業,也在是在製作委員會之中,也就是說,雖然說是“動畫製作委員會”,其實它是整個產生利益的鏈條,包括動畫、漫畫、遊戲、周邊,全部算在整個製作委員會之中,而不單單是動畫,動畫,只是整個鏈條中,最核心的一頭,因為,動畫由電視台播出,這種靠電視台播出的作品,宣傳效益,是做到了最大化的。
也就說,沒有動畫的宣傳,原作就無法提升銷量,反之,動畫播出,帶動大家去購買原作漫畫、小說,這樣,漫畫、小說市場也火了,循序漸進,良性循環,這,才是日本動漫產業發達的根本原因。
“十部動畫,九部做爛,一部成功,就穩賺”
由於製作委員會制度的存在,就可能出現這種情況,由於多家公司參與一個動畫項目,虧,大家虧得少,賺,大家賺得多,那麼就可能出現,一家公司,會去同時投資多個動畫項目,只要一個項目火了,那就穩賺,即便所有項目都死了,也不會虧得太慘,那又會產生下一個情況就是:越來越多的動畫項目被投資,有前作基礎的作品被“續命”,最後導致瞭如今日本動畫的現狀,“作品太多,質量層次不齊”。
過於資本化的運營,就導致了現在爛作越來越多的情況,因為投資公司根本不怕做爛,做爛也不會虧得很慘,運氣好紅了,就盆滿缽滿,那為什麼不投資更多的項目呢?所以最後才有了標題說的“明明做得很一般,卻能不斷出續作”,朋友,這背後,都是賺的錢啊。
那麼這種運營方式下,大家都在盈,為什麼又會有人喊,“日本動畫藥丸”呢?因為這種模式下,如果動畫製作公司不參與投資,那麼,一部作品做爛了,最大的輸家,就是製作公司,因為唯有動畫製作公司,不能享受這種模式帶來了好處,卻要承擔製作的壓力,承受口碑的罵名,有機會我會把製作公司遇到的問題,也詳細的一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