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格鬥】幾個日本武痴的瘋狂實驗,竟然改變了如今的格鬥界
誕生於上世紀90年代初,火爆於世紀之交,在如今越發趨於成熟穩健的綜合格鬥(MMA),是世界上最火熱的格鬥類運動之一。
MMA的誕生絕非偶然,世界各地愛武人士的不斷嘗試和冒險,終於促成了90年代MMA的大爆炸。
在此之前,來自巴西的Vale Tudo、發展近百年的職業摔角和擒拿摔跤、以及世界各地開花的地方拳種作為土壤。
而在日本有這麼一群瘋子,就喜歡將各種武技進行融合和碰撞,以“異種格鬥”的非正規名號,進行著各類實驗,為MMA的誕生投下種子。
而其中最為知名的,則是名為“修鬥”的Shooto,以及“修博”Shoot Boxing。
由於名字有點接近,而且這兩者的故事確實比較錯綜複雜,我們今天就來聊聊,這個前MMA時代的瘋狂日本格鬥世界。
Shoot Boxing,修博
Shoot即是射擊,Boxing則是拳擊,合在一起的Shoot Boxing則是一種踢拳為根基的“異種”規則類格鬥運動。
80年代的日本,站立格鬥如空手道、踢拳、泰拳、拳擊,摔柔比賽如職業摔角、柔道、桑搏和擒拿摔跤都有屬於自己的圈子。
儘管“站立”與“摔柔”涇渭分明,但是同為武術愛好者,雙方肯定會意識到彼此的存在。
之前日本武術界就有過空手道、拳擊、泰拳的三者大碰撞, 最終誕生出踢拳這一嶄新的流派。
時代在發展,日本這幫武痴肯定是坐不住的,新一輪的融合也是勢在必行。
1985年,一位叫做Takeshi Caesar(シーザー武志)的踢拳手就打算對這兩者進行一次融合。
Takeshi Caesar雖然是一位職業踢拳手,但是也曾經參加過摔角比賽,於是動起了融合的點子。
於是嶄新的規則誕生了,拳手可以使用拳擊、踢擊、膝擊、肘擊,同時也可以使用摔跤技巧將對手放倒。
修博和散打確實關係不淺
與踢拳一樣,放倒對手後不能追加攻擊,但是可以在站立階段,使用絞技和關節技控制對手獲勝。
沒錯,修博最重要的一點在於他可以使用站立降服技!
練過MMA的朋友應該很清楚,在站立階段是很難使用降服技的,而且修博使用的大拳套,更使得控制難度加大。
在修博比賽中,我們可以看到類似飛身十字固、站立裸絞、臂鎖、站立斷頭台等技術,只不過用出來的人很少罷了,大部分還是以摔為主。
不過由於規則異常開放,修博吸引了很多站立高手前來試水,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大家熟悉的荷蘭踢拳名將安迪·蘇瓦。
安迪蘇瓦的招牌緊身長褲是修博的標配
甚至播求、阿爾伯特·克勞斯等人也參加過修博比賽。
從修博轉型MMA的拳手也有很多,日本格鬥女星Rena就是修博MMA雙修選手。
在90年代末,影響世界20年餘的踢拳組織K-1成立,更加成熟的商業運作,使得大量修博選手轉戰K-1,修博從此之後便成為了小眾選擇。
其實修博與中國散打圈子的聯繫十分緊密,因為都有摔法,規則接近,修搏是武協批准參賽最多的國外賽事。
中國格鬥圈老前輩,散打名將鄭玉蒿曾在修博比賽中斬獲亞軍,而冠軍則是上文提到的安迪·蘇瓦;除此之外魏守雷也經常參加修博賽事。
修博也是許多中國拳手第一次在國際擂台上展現風采的舞台,對中國散打、自由搏擊事業來說,貢獻不小。
Shooto,修鬥
修鬥修博一字之差,但是規則卻相差很大,修鬥比修博更加偏向MMA,不過二者的誕生還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。
修鬥比修博晚一年誕生,1986年,一位前日本職業摔角手Saatoru Sayama(佐山聰)開創了這一形式。
而啟發他的,便是前文中提到的Takeshi Caesar開創的修博,修博也作為修鬥的“打”與“投”技術來源部分而存在。
但是誰讓佐山聰是摔跤手出身呢?早年參加過柔道訓練的他對寢技可為情有獨鍾,於是寢技被提上了議程。
佐山聰從柔道、擒拿式摔跤、桑搏等擒拿武術中藉鑑技術和規則,完善了修鬥的地面戰部分“極”。
這時候粉絲們疑惑了,這樣一來修鬥與MMA有什麼區別呢?
簡單來說,在早期修鬥規則中,地面戰鬥只能使用柔術類寢技,如地面砸拳、足球踢、地面膝擊都是不允許的。
這大大影響了綜合格鬥的“綜合”性,如今的MMA以混合理念取勝,絕對沒有單純的“打擊技”和“降服技”存在。
將打擊、摔法、柔術全面結合的選手才能在各類情況下保持優勢。
而早期修鬥則是簡單得將A規則+B規則融合在了一起,大大限制了技術的拓展。
所以修鬥只能算是“MMA發展前期的雛形”而非真正的MMA。
不過修斗在30年前還是很有創新精神的,至少給無數摔跤運動員給予了更廣闊的舞台和可能性。
日本早期的MMA名將基本都有修鬥背景,“格雷西獵人”櫻庭和志,甚至MMA名宿“蜘蛛”安德森·席爾瓦也拿到過修鬥冠軍的頭銜。
除了源源不斷的輸送人才外,佐山聰及修鬥組織還做了一件改變格鬥史的大事。
1994年,佐山聰與Shooto組織舉辦了第一次Vale Tudo日本比賽,正是為了引“柔神”雷克森·格雷西出山的比賽。
Vale Tudo的開放程度讓佐山聰大開眼界,地面砸拳、膝擊、足球踢等技巧也融入了修鬥。
修斗在向著MMA完全進化的同時,也由私人組織上升為國際組織,佐山聰也就此辭去了修鬥領導人的職務。
再後來,日本MMA組織Pride成立,開啟了MMA的大爆炸時代。
此後,Shooto一直以“業餘MMA”的模式在日本、巴西等地蓬勃發展,為MMA輸送著人才。
日本MMA新星堀口恭司便是修鬥出身,在日本人氣頗高。
今天的修鬥規則已經與主流MMA沒什麼區別,只不過其特殊的分級模式更加適合運動員的成長。
運動員被分為A級(專業)、B級(準專業)、C+(業餘進階)、C(業餘)、D(初學)五個檔次。
D級比賽需要佩帶拳套護具,採用計分打點制度,每回合僅2分鐘,限制一些容易受傷的規則,對新手非常友好。
從D級到A級,比賽規則會變得逐漸開放,回合時間加長,護具也會相應減少,這種進階思路值得所有MMA組織學習。
目前,修鬥已經與亞洲風頭最勁的格鬥賽事ONE冠軍賽達成合作協議,這對亞洲MMA來說是一次新的機會。
而佐山聰在離開修鬥後,自創了武道“掣圈道”,將MMA、多人混戰、武器格鬥融為一體,專注於街鬥實戰,繼續探索極限之路。
大人,時代變了!
寫在最後
修博“Shoot Boxing”,修鬥“Shooto”發音中都有類似“修”這個音節,一個是“修+自由搏擊”偏站立,一個是“修+綜合格鬥”偏MMA。
同樣的,創始人也是一位踢拳手和一位摔角手,想必這樣一捋,應該大家都能分清楚了吧。
修鬥和修博都是90年代格鬥文化大井噴的前期鋪墊,可以說為現代自由搏擊、綜合格鬥的誕生做出了很大貢獻。
無論是規則和技術的探索,還是培養格鬥人才,沒有這些先驅,就沒有異彩紛呈的花樣格鬥賽事。
在80年代末~90年代初那個特殊的時期,除了這二者之外,各類格鬥家還有其餘的舞台展現自己的技術和強悍。